大清巨鱷 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先吹風
更新:02-11 01:03 作者:塞外流雲 分類:軍事小說
大清與歐洲各國聯軍交手確實不是什麼稀奇事,在天津在南非都打過,但西北這次的情況不同,可以說是攻守易位,西北是西北軍的主場,歐洲聯軍這次是協助西北軍進行防守。大筆趣 m.dabiqu.com
說實在的,對於即將爆發的這場西北戰爭,肅順還是很擔心的,西北軍在元奇新軍中雖說是威名不顯,卻也是裝備精良兵強馬壯,並常年以征剿馬匪實戰練兵,著實不容小覷,至少在西北是威名赫赫,再有歐洲各國極力支持和出兵相助,他委實是樂觀不起來。
不過見的對方信心滿滿,他也只的壓下滿腹的擔憂,試探著道:「安委會的籌備已基本完成,行之如今是協理大臣,這主席不如由行之擔任.......。」
易知足不容置疑的道:「依照規定,安委會主席理應由內閣總理擔任,肅相不必推諉,行之以協理大臣身份擔任副職,主次之分不容混淆。」
聽的這話,肅順不由的暗自苦笑,就算他擔任安委會主席,也是有名無實,不過,他也想的開,有名無實總比連名都沒有強。
「安委會的設立是為了統一兵權,而且不只是名義上的統一。」易知足接著道:「我國疆域遼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跨越數萬里,最大的安全隱患不在外,而是在內,必須嚴格防患軍中因地域行成派系,形成軍閥割據之勢,異地服役,異地駐防的原則必須堅決貫徹。」
這是要迫不及待的將八旗新軍和北洋水師調離京師和東北?肅順連忙主動道:「能否藉助西北開戰,逐步完成移防?另外......,禁衛軍能否不動?」
易知足點了點頭,「安委會成立後,你們自己開會決議,我更傾向採取溫和手段達成目的。」
《滬報》和《京報》同一日刊文詳細介紹英吉利的文官制度,這一舉動立時就引起朝野上下對英吉利文官制度的濃厚興趣,一些政治嗅覺靈敏者馬上就意識到,這是一個推行文官制度改革的信號。
各省大報反應快的則發行號外,反應慢的也在次日進行轉載,朝野上下隨即就文官制度改革掀起了一股熱議。
在元奇的極力推動以及巨額資金的支持下,大清自道光晚期開始就逐步重視教育,到的目前,大清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可以說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新式學堂已經遍及鄉鎮一級,免費教育也已普及大多省份,西洋留學之風也是盛極一時。
這一舉措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大清的識字率大幅提升,短短四十年,大清的識字率從低於5%提升到30%以上,縱然是與西洋各國相比也相差不多。而另一個顯著的現象就是,士子或者是說知識分子的數量迅速膨脹。
四十年間,整個大清都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在金融、工業、科技以及交通、通訊的迅猛發展的引領之下,整個大清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的快速發展自然是刺激了對人才的需求,每年的大學畢業生以及歸國留學生根本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
為了體現對知識對人才的尊重,為了配合逐步取消士紳特權,當然也是為了促進新式教育的發展,大清對於知識分子的待遇可謂是十分豐厚,普通知識分子諸如中小學教師,工廠技師之類,月薪都至少是普通工人的三倍以上,高達十八至二十五元,至於高級知識分子,諸如大學教授講師,工程師、研究人員等的月薪普遍在五六十元,高達百元以上的雖然不多卻也不少。
儘管待遇優厚,但不少知識分子對於出仕為官還是有著濃厚的興趣,『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學而優則仕』讀書人自古以來遵循的就是讀書為官的這麼一個思維定式。
大清這些年來,雖未明確廢除科舉制度,但實際上卻一直沒有開科取士,大清什麼都缺,唯獨不缺候補官員,等著補缺的官員如過江之鯽,這就導致大量的知識分子入仕無門。
英吉利文官制度,常任文官實行公開競考,擇優錄取的原則,如果大清仿效英吉利的文官制度進行改革,也就等於是向所有的知識分子敞開了入仕的大門。
還有一條更為重要的是,英吉利文官不參與政爭,而且一經錄用,非經法定事由或辭職,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