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17 第一千六百四十五章 託付_頁2
更新:09-05 04:56 作者:淡墨青衫 分類:軍事小說
吾弟喜讀書,但治國大道非書中所能盡得,書要讀,天下要靠讀書人來治理,但誰來治讀書人?當然是在太監中擇一能者。魏忠賢,不求其私德,但問其公心。從天啟四年到如今,三四年間,國家賦稅增加數百萬年一年。」
天啟儘量眼大眼睛,對著信王道:「從去年開始,減免三厘田賦,各處少收的田賦減了近二百萬兩一年。然而國用並未受太大影響,仍然在增加。其還是要從工商雜稅著手,打算一年再增加二三百萬,可以徐徐用來修邊牆和練兵。若無忠賢,國用早就不足了!再有,三大殿燒毀,這幾年來,魏忠賢左右騰挪,湊了六百萬兩修三大殿,若無此人,國家哪有這筆銀子來修殿。我堂堂皇明上邦,億萬生民的大國,大朝會用的三大殿都毀損了無錢修補,說出來祖宗心中都不安哪。三殿告成,吾到地下也能見神宗皇帝了……」
天啟的遺詔後人關注的很多,不過很多人都以為是官樣文章,其實作為一份大明帝國最後一份正式的遺詔,可關注的地方相當的多。
三大殿的修復是在遺詔上特別提起的事情,這很明顯就是天啟朝的一個樣板工程。
除了天啟在遺詔里強調的,兵事漸彌,地方安靜,三大殿修復,這都是天啟這幾年的政績工程。
在萬曆年間三大殿就燒毀了,在原本的基礎上的修復是天啟年間完成的,而在萬曆末年收取的遼餉給北方的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在天啟年間,遼餉其實是每畝減少了三厘,原本每畝九厘,天啟年間減到了六厘,減收了一百五十萬兩左右。
雜項收入,在天啟年間是一百八十萬兩左右,其中房鋪稅和典當酌分,這是向工商業者收取的稅費,此外鹽稅和茶稅,也是比萬曆年間多收了好幾十萬兩。
而到了崇禎朝,總的稅賦額度差不多,前兩年略有回調,也是崇禎和新上任的大臣知道民間很苦,所以回調了給大家喘口氣。
到了崇禎二年和四年之間,收入又重新上來了,因為大量的農民造反,各處興軍,崇禎二年被女真人入侵,戰後一片瘡痍,要修城重建,另外還要整編兵馬,用錢的地方太多,所以崇禎二年之後又將收入回調。
但回調的收入雜項收入和鹽茶稅都減少了,而農田賦稅則大為增加,從天啟後期的每畝六厘增加到了十二厘,對百姓來說,可謂盤剝更重。
後人說的崇禎年不收工商稅當然是鬼扯,可是幅度大為減少,也確實是事實。
到後來剿餉和練餉加征,三餉一年增收兩千萬,朝廷用度開銷還是不足,薊遼宣大等鎮一年哪能得了這麼多錢?
大量的開銷被貪污和浪費了,崇禎的治國無能,在這一點上就無有可推辭的地方!
信王對兄長的話,幾乎一點兒也聽不進去!
對一個篤信儒家學說,相信名君賢臣模式的親王來說,大明帝國家傳的治國心術是根本沒有什麼參悟,而且信王的天份不好,脾氣又固執,性格有些偏激,所以在此時根本無從體會兄長的良苦用心。
外朝用文官,這沒有問題,但內廷的皇權怎麼用,皇帝的意志怎麼體現,這其中是有大學問的。
帝王之道,術法理要並用,所謂獨尊儒術從來就沒有過,那是在民間哄傻子的說法。其實漢宣帝的話才是真實的,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這才是一千多年來的真相,純儒治國,以前沒有過,以後當然也不會有。
大明皇帝的皇權延伸,就是用太監,太監寄居皇權之上,用司禮監和御馬監,還有廠衛的力量來制衡文官。
否則不說別的,大禮議時期,嘉靖皇帝拿什麼來制衡那幾百個在宮門口鬧事的文官,拿什麼來壓制楊廷和?
以天啟年間的情形來說,皇帝對文官之間的傾軋相當不滿,對言官的訓斥曾有多次,此輩滿口大道理,卻總是淪為黨爭工具,滿紙荒唐言無實物,天啟大為不滿。而就國事而言,東林黨人比楚黨浙黨齊黨又強在哪裡?卻每天糾纏黨爭之事,天啟對他們的不滿也是逐漸積累起來的。
用魏忠賢將此輩一掃而空,就是皇帝情緒化的體現,這事天子也有失分,就是做的太過火了一些,沒有留下一些制衡閹黨的力量。
到目前來說,魏忠賢掌握的權力畢竟太大,在內廷和外朝,魏忠賢都掌握了過多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