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17 第九百一十四章 氣息_頁2
更新:09-05 04:52 作者:淡墨青衫 分類:軍事小說
「希望我們配合愉快。」張彥升對盧四道:「我對盧兄是久聞大名了。」
盧四道:「我們應該還有連指揮,到時候我等聽命行事,中隊事務,當然是以張中隊長下達軍令,我身為軍士長,負責執行,這一點上請張兄放心。」
兩個不到二十的青年人都已經是經驗老到,兩人一本正經的商議軍中事務時,態度都是十分嚴謹了。
張彥升聞言稍有不滿,心道:都說這盧四的那塊軍中最高的勳章是撿來的,我看也差不多,一點兒銳氣沒有,上來就想著聽命行事。我輩軍人,服從當然是要的,但如果能自己作主,在草原上建立功業,豈不是更好嗎?
兩人披著灰色的斗篷來遮住陽光,騎馬開始先往南方趕路。
沿途都是不再是荒蕪枯寂的草原,而是大片大片的棉田,幾乎是一眼看不到邊,潔白的棉花幾乎都垂在壟上,大量的被俘牧民和從內地招募來的民夫正在採摘棉花。
接近小黑河口的地方,兩人都停住戰馬,看著當日的戰場很久。
人們感覺戰事已經過去很久,但在渡口處的戰場上仍然可以看到很多戰事留下來的痕跡,炮彈打出來的彈坑最為明顯,雖然已經長滿了野草,但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彈坑還是十分顯眼。
有一些廢棄的北虜甲仗直接丟在地上,策馬經過的時候,可以看到廢棄的刀和鐵矛,已經腐朽的不合格的鐵盔,在齊膝的草從之中,還可以偶見戰馬的遺骸。
靠近河邊的地方種植了大量的糧田,多半是番薯和豆類為主,農田裡到處都是鬱鬱蔥蔥,時不時的有軍司的人帶著大隊的人手經過,多半是去棉田採摘棉花的人手,各處都開闢了一些簡易的道路,人們都走在壟上,用好奇的眼神打量著兩個路過的青年騎兵。
渡過河口很方便了,夏天這個時候是漲水的季節,水流湍急,在岸邊可以看到河中泛起的白色水花,有明顯的游魚在河中游弋著。
軍司在渡口搭了好幾座浮橋,張彥升和盧四從坐騎上下來,牽著戰馬經過顫巍巍的浮橋。
他們在五天後抵達尚義堡,並且和自己的部下們匯合。
(本章未完,請翻頁)到了尚義堡才知道,因為整個中隊都是從休假或是各部中抽調過來的,他們將在堡中駐守一周時間,等騎兵們熟悉了各級軍官,軍官們也大體認得和初步了解自己的部下之後再出戰。
第二天,張彥升就和盧四商量互相了解和熟悉的辦法。
整個中隊有五十六人,四個小隊,中隊長,副中隊長,中隊軍士,軍令司書,軍政和軍法,軍需等諸官,在張彥升的召集下,整個中隊開始在尚義堡附近打獵。
到第三天時,整個中隊的情形張彥升就感覺摸的差不多了。
副中隊長三十來歲,但作戰經驗並不豐富,這人是從馬賊中選調出來,幹了一陣子騎兵後就回李莊當了騎術教官,然後進官校學習,剛畢業不久就被調到這個中隊來,當馬賊的經驗很足,成為軍官帶兵打仗的經驗不行。
其餘的軍政和軍法官倒都是經驗豐富的老兵,不過成為軍官的時間也並不久。
這也是和裕升商團軍的現狀……新鮮血液多,升職的空間大,只要願意出人頭地,便是有機會往上走。
用後世的話說就是階層還沒有固化,每個人都有機會。
最年輕的當然就是張彥升和盧四兩個,不過張彥升對盧四的感覺並不好,他覺得盧四有些過於拘謹和保守。
中隊約在堡外的一個小型佛寺中見面,牧民和民夫包括軍隊中都有不少人信奉佛教,為了鞏固佛教在草原上的影響力,軍司對興修佛寺還是捨得花本錢的,寺廟不大,到午時整個中隊都聚集在佛寺內外,有幾個牧民在庭院中跪拜佛像,另外幾個人正在給馬鏟草料,這是軍司配給牧民養的一群母馬,都是精中選精的良駒,配種也是儘可能找到的優良的公馬來配,這是農政司一系列的改良馬種的行為之一,只是不知道要多久才見效。
佛寺院落中瀰漫著青草的味道,馬匹多半是吃精料,但青草和苜蓿餵養也必不可少。
幾匹小馬駒剛剛出生不久,咴咴的叫著,掙扎著在吃母馬的奶、水。
照料馬匹的多半是被俘的牧民,他們也是拘管期很短的一群人,干到秋天就能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