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長孫: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413章:名聲大噪_頁2
更新:01-18 10:20 作者:執筆見春秋 分類:都市小說
恩典!」
貢院考場就在秦淮河邊,上萬人的大喊,哪怕是並不整齊,也足以讓秦淮鬨動。
「這是怎麼回事,怎得傳出如此大喊。」
「聽不明白嗎,必然是太孫殿下施以仁慈。」
「也不知道是怎樣的仁慈,這些學子們,怎的如此激動。」
「不必多想,如此大事,過兩日必登邸報,到時候咱們就知曉了。」
學子們的情緒很激動,即便拿到了題卷,也過了好久才緩過來。
不過就考試而言,根本不缺這點時間。
三場的考試,真正受重視的只有第一場,考的便是經義。
所謂經義,也就是四書五經。
其實在這裡有個誤解,不是說每個學子,都得把四書五經全部暢通才行,在考試的時候,是可以選擇自己的本經。
所謂本經,就是從《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經中確定一經作為自己的考試方向,學子只需做這上面的四題也就夠了。
後面的四書義則是從《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四部新儒學的經典中出答三題。
是以考官準備的是二十三題,學子只需考七題即可。
朱英只是來走個過場,太孫的身份也不允許他一直守在這裡。
臨走的時候,朱英對戶部左右侍郎吩咐道:「在這裡的每一位學子,都有可能是我大明未來的尚書,侍郎,或是一地之父母官。」
「朝廷的科舉,是為了選拔人才,而是用來折磨人才。」
「本宮會傳令光祿寺,讓他們為所有學子準備今日晚餐,包含明日兩餐。」
「到時候爾等就多多費心了。」
左右侍郎聞言,也不敢多說,只能是躬身作揖:「謹遵太孫殿下令旨。」
......
朱英對於貢院的改革,第三日就刊登在了京師邸報之上。
太孫仁慈之名,響徹整個京師上下。
不管是還未參加科舉的學子,亦或是參考過科舉當官的官員,都為太孫殿下此舉稱好。
兩個舉動,讓所有的學子感受到了太孫殿下的關心。
「仁明之君,仁明之君吶,何愁我大明不興。」
「太孫殿下高義,上體天心,下恤黎民。」
短短不過半日的時間裡,所有的文人都在為太孫殿下寫詩歌頌。
「大孫這一招,真的是秒啊,咱從前太擔心,大孫可能會遭到文人的抵制,這般過去後,天下文人對大孫無比讚頌,盡皆歸心。」
朱元璋笑哈哈的說道。
謠言案的餘波,直到現在都沒有消失。
雖說京師這裡關於這個話題已經沒人談論,但在大明其他地方,實乃傳播廣泛。
即便是官府命令禁止,也抵擋不住有心人的傳播。
在當今的社會,主要的傳播對象,是商人嗎?
不,是文人。
商人的傳播在文人面前,真就是個弟弟。
朱元璋仿若看到,所有關於大孫不利的言論,在這次科舉之後,被徹底沖個粉碎。
「爺爺謬讚了,孫兒只是到了那貢院,聽說了關於科考的一些章程規矩後,感覺對於學子們,過於嚴苛了一些。」
「科舉如學子,猶如鯉魚躍龍門,尤其是對於寒門學子來說,就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
「這些寒門學子,平日挑燈夜讀,四肢不勤,五穀不分,身體孱弱得很。」
「這人吶,若是餓到極致,哪有什麼思路可言,咱們挑選一些才人本就不易,若是這般導致一些原本才能出眾者,因此名落孫山,豈不可惜。」
「科舉從官後,就不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數年累積之政績。」
「孫兒只是希望,想這些有想法為國效力的學子們,能夠完全的發揮出自己的才能。」
朱英的語氣很是認真,這是他內心中的真實想法。
其實換一個角度來思考,現在的大明在朱英看來,完全可以用求賢若渴來形容。
其目的也很簡單,便就是想把舉薦從官這條,逐漸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