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國師 第130章 大河文明_頁2
更新:01-17 11:48 作者:西湖遇雨 分類:科幻小說
,而獲取日本的金山銀山!」
朱棣蹙著的眉頭微微舒展。
姜星火在樹下侃侃而談。
「所謂的地理環境,決定一個國家的精神特質,其實換成我們的古話,非常的好理解,那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什麼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姜星火提出了一個問題,旋即自己給出了答案。
「這句話,不僅闡述了人本身的不同,譬如北方寒冷地區人臉上的血液為了供血取暖,一定比濕熱地區的人要用的多,所以面色通常會較紅;同時,北方無法農耕只能畜牧,因此那裡的人通常也會因為吃肉習慣而變得強壯一些。」
「更重要的是,這一方田地養出來的人,他的思維方式也不同。」
李景隆和朱高煦略微有些費解。
「還有兩句話,一句話叫倉稟實而知禮節,另一句話叫窮山惡水出刁民。」
「那單一的地理環境舉例,有的地方生來就田地肥沃且物產豐富,所以人們才有大量的閒暇時間去思考問題、研究藝術;而有的地方田地貧瘠且物產稀少,所以就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想盡一切辦法去掙一條命來。這也是為什麼通常靠近河海的人,比內陸平原的人,要更加富有冒險精神的原因。」
「那麼我們接下來,把視角從一個地區,放大到一個國家來看,看看地理環境是如何決定一個國家的精神特質的。」
「我們依舊先以華夏文明來舉例。」
姜星火清了清嗓子,繼續說道:「如果從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也就是黃河流域來看,在春秋以前的時代里,由於種植糧食的能力比較低下,野外沒有開墾的田地還有很大部分,所以基於農業而形成的聚居區相對分散、彼此孤立,在各個小的地理單元內交通不便,經濟和文化都自成一體.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戰國時期,諸侯之間都是以『城』為單位計算領土的,這便是因為,城內的才是國人,而城外的都是野人。」
朱高煦有些恍然,原來國人和野人,竟是這麼來的嗎? 「那麼國人和野人的區別,是怎麼消失的呢?」
姜星火說道:「還是因為地理因素,因為黃河流域較為平坦,缺乏足夠阻隔各個小的地理單元之間交流的地形,因此隨著人口的增長,各地區的交流很快就頻繁了起來。」
「但這種頻繁,卻並沒有促成大規模商業貿易的形成,也沒有培養出人們的重商習慣,你們猜猜是為什麼?」
朱高煦猜測道:「黃河河運不方便?」
李景隆則是說:「或許是人們不喜歡貿易?」
「是也不是。」姜星火糾正道,「原因其實還是由地理條件衍生出來的。」
「之所以沒有培養出重商習慣,第一個原因就是物產不足,沒有充裕到足以大規模輸出的程度。這裡面的關隘就在於季風氣候雖然雨熱同期能讓農作物很好的生長,但同樣是因為季風氣候,降水量不穩定,某些年份降水過多,某些年份降水過少因此會導致乾旱和洪澇災害頻發,使得靠天吃飯的農業耕種的年均產量維持在勉強溫飽或是略微饑饉的狀態,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所需,但卻偏偏不會有大量剩餘的農產品累積,商品不足也就無法進行大規模的商業貿易,所以培養不出人們的重商習慣。」
「看到了嗎?正是因為土壤、水文、氣候這些地理因素,導致了華夏的發源地黃河流域的人們常年被困在田地上求個安穩,在精神特質上,就出現不了勇於冒險的重商習慣。」
聽聞此言,兩人點了點頭,好像說的是挺有道理的。
他們原先以為,人的精神應該是生來具備的,勇敢的人就是勇敢,怯懦的人就是怯懦。
如今細細想來,即便是把一個勇敢的人投放在農耕環境裡,他的勇敢可能也就體現在驅逐啃噬農作物的野獸上,而且隨著這種安穩缺乏冒險環境的長時間累積,他也會變得愈發保守。
見兩人若有所悟,姜星火說道。
「而黃河流域的這種精神特質,其實就是華夏文明的縮影,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第二個原因的理由。」
「第二個原因,就是安穩生活導致的社會組織程度過高。」
雖然對姜星火口中的某些名詞感到陌生,但兩人理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