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兒 第114章大周王朝_頁2
更新:01-24 09:04 作者:朝月清風 分類:軍事小說
而破之。」
趙匡胤深以為然,便於十月二十一日,傳旨親征揚州。七天後,趙匡胤率軍從泗州渡過淮河,於十一月十二日抵達揚州城下,隨即開始攻城,當日就將城池攻破。李重進兵敗後投火*,揚州之亂也就隨之平定了。
趙匡胤在登基一年內,相繼平定了由李筠、李重進發起得兩起叛亂,結果應當說是非常理想。在平息這兩場叛亂的過程當中,趙匡胤充分向世人展示出他強大的軍事實力,從而徹底打掉了國內其他藩鎮的不安念頭。後人為此稱讚道:「藝祖臨軒之初,一歲之內,下澤、潞,平揚州,威令行,如破竹之勢,則其餘藩鎮自是束手而聽命矣!」
然而,趙匡胤卻並沒有因此而驕傲自滿,他是個生來就肩負著特殊使命的偉大帝王,平息叛亂、穩定局勢只不過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他的終極目標則是剪滅諸侯,混一天下,進而澄清宇內,建立起一個大一統的強大王朝。
李重進於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十一月十二日兵敗*,這也意味著由地方藩鎮而引起的國內動盪局面正式告一段落,接下來擺在趙匡胤面前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如何統一全國。
這又到了考驗一個人智慧的時候了,因為自唐末以來,海內分崩,諸侯割據已達八十餘年。
到北宋立國之時,北方有北漢和強大的遼國,南方更是山頭林立,共有南唐、後蜀、荊南、吳越、南漢、漳泉、湖南等七個獨立政權同時存在,與後周時代並無本質上的區別。
那麼如何才能儘快地消除這些割據勢力?又如何才能做到用力少而收功多?這不能不令趙匡胤大傷腦筋。這個時候。趙匡胤又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他的頭號智囊幽州薊縣人趙普。
當年冬天的一個夜晚,天降大雪,四野銀裝、朔風凜凜,趙普向往常一樣回到家中。關起門來苦讀《論語》。前面說過,趙匡胤和趙普這對君臣文化水平都不高,但趙匡胤在顯貴之後,開始體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便在戎馬之餘開始發憤讀書。
不光自己讀。還特別指示趙普也要跟著讀。趙普為人非常聽話,再加上他的政治嗅覺相當靈敏,一鼻子就聞出自打趙匡胤上台之後,武將恐怕就要不吃香了,只有讀書做好學問才能出人頭地,如果再不給自己充電,可能就要跟不上形勢了。
於是每天下班回家,都要把自己關進自習室里來讀一會兒書,而且趙普這個人學習還很有竅門,專挑精華去學。沒用的一眼不看,所以從始至終都只看《論語》這本書,而且光看上冊,連下冊都不肯看。
這一看就是幾十年,《論語》的上半部分被他看得滾瓜爛熟,所以人送外號——半個論語專家。
趙普也為此洋洋自得,時常跟人炫耀自己是靠「半部論語治天下」,將同代那些大儒們一個個說得啞口無言。
這一天晚上,趙普仍在翻他那半本《論語》,突然家人來報稱:「官家(皇上)到了。」趙普聽完之後。急忙整理衣冠,迎了出去。
出門一看,趙匡胤已經進了院子,趙普急忙將他迎進屋內。過不多時。趙匡胤的弟弟,大內都點檢趙光義也趕了過來。
趙普一看這個架勢,感覺要有大事發生,但趙匡胤不肯明言,他也不便多問。三人都是滾在一起多年的老夥計了,也不需客套。就由趙普差人生上火爐,三人圍爐而坐,架上烤肉後飲酒閒談。
此時,屋外大雪飄飛,屋內卻被火光映得通紅,三人把酒言歡,其樂融融。起先,三人聊得都是些雜務,但酒至半酣,趙匡胤話鋒一轉,向趙普問道:「自唐季以來,海內分崩,諸侯擅守,朕欲掃滅群雄,混一天下,先生可有良策教我?」
這是一個絕大的題目,趙普也不肯輕易表態,於是反問道:「不知陛下意欲何為?」
趙匡胤心中已有定見,但不肯直說出口,故意反向說道:「北漢為國之深仇,朕欲先滅此朝食,不知先生以為如何?」
趙普聽完沉默良久,半晌才道:「陛下既然早有定見,臣無話可說。」這是一個明顯的反對信號,趙匡胤聽完立刻追問道:「先生有話但說無妨。」
趙普沉吟片刻,緩緩說道:「北漢雖小,卻獨當契丹、党項兩面。
北漢若滅,則吾獨當之。何不俟削平諸國後,再取北漢,以此彈丸之地,將安逃乎!」趙匡胤聞言大喜道:「朕意正如此,特試卿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