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喚之三國霸業 第0335章 額外獎勵的召喚_頁2
更新:03-29 22:16 作者:雪戀1988 分類:軍事小說
軍史家稱之「機動防禦大師」。
13世紀初至中葉的中國大地上,南宋相繼與衰亡的女真金國、新興的蒙古汗國發生了激烈的民族戰爭。在這段波瀾壯闊、金戈鐵馬的歷史中,孟珙就是宋朝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從普通的下級軍官做起,與父親孟宗政憑藉戰功成為抗金名將,最後攻破金國都城,親手俘獲金國末代君主的遺骸。
金國滅亡,蒙古又大舉入侵,妄圖消滅宋朝。孟珙再次擔起重任,統領南宋兩大戰場(南宋四大戰區:川蜀、荊襄、淮西、淮東),率領宋軍浴血奮戰,全力抵抗橫掃歐亞的蒙古鐵騎,確保南宋挺過了宋蒙戰爭的前十餘年。他作為南宋的擎天一柱,建立起一體化的防禦體系,將後半生的心血都投入到保衛南宋政權、使南宋人民免遭蒙古軍戰火荼毒的宏偉事業中。無論戰功還是品德上,他都是一位偉大英雄。
淳佑元年(1241)春,孟珙改任京湖安撫制置大使兼夔州路制置大使,後進封漢東郡侯爵,兼任京湖安撫制置使,統領長江上游、中游的防務,正式成為南宋兩個戰區的主帥。縱宋朝300餘年,沒有任何一個武將能達到他的職權。儘管如此,孟珙依然盡心盡責地為國家出力。宋蒙戰爭的局面基本穩定下來後,孟珙開始著手建立整體性的防禦體系。
首先是大本營京湖戰區的建設。孟珙引用三國名將陸抗的話:「荊州,國之藩表,如其有虞,非但失一郡,當傾國爭之。若非增兵八萬併力備御,雖韓、白復生。無所展巧。」他指出,長江從上游的秭歸到中游的壽昌防線漫長,既有渡口,又有關隘。處處防守的話令人堪憂,因此必須傾全國之力守住荊襄一帶。中游重鎮江陵城,四周都是良田,孟珙發現這個情況後認為這樣的平原沒有阻攔,敵人騎兵能夠很快到達城下。他親手繪製工程圖。組織軍民在江陵附近以沮、漳、漢三條河流為依託,建起堡壘和隘口。後來襄樊的失守直接導致南宋滅亡,證明了京湖對於南方政權的重要性。
其次是屯田。孟珙認為兵以衛民為天職,民以養兵為義務,兵與民相依為命,「立砦柵」與「安耕種」相輔相成。從秭歸到漢口,孟珙大興屯田,調夫築堰、募農給種,共有十八萬八千頃。屯田使得軍隊的後勤供應得到了充分保障,朝廷也降詔獎諭。
孟珙貢獻最大的是藩籬三層理論。他奏請朝廷。準備設立三層防線,第一層設在川東的涪州、萬州,第二層設在湘西北的鼎州、澧州,第三層則設在湘西南的辰、靖及廣西的桂州一帶。全稱「藩籬三層」。
宋理宗對此也深表贊同,為了能更有力地支持孟珙的工作,宋理宗還特地撤銷了四川宣撫司,將孟珙的四川宣撫使改為夔州路制置大使兼屯田使。這樣四川制置司就只管利州、潼川府、成都府三路,四川成了三川,而剩下的一川被納入了孟珙的直接管理下。
「藩籬三層」是具有遠見卓識的,尤其是當時不被重視的第三道防線。孟珙已經指出蒙古軍從雲南、廣西迂迴進攻湖南的可能性。但是他反對朝廷隨意向廣西邊境派兵的做法。認為那裡遍布少數民族部落,只需要擇人分布數地,」使之分治生夷,險要形勢。隨宜措置,創關屯兵,積糧聚芻「即可,就算蒙古人入侵,如果得不到當地土著的支持,必然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而一味增兵。不但空費糧餉,甚至可能會激化同當地人的矛盾。果然,在孟珙去世六年後,忽必烈、兀良合台等人過吐蕃、滅大理、入湖南,得到了應驗。
他不但在戰場上戰功赫赫,在其它領域也有不凡的表現。身為武將,也非常注重文教事業。在揮師抵禦蒙古入侵的同時,他不以武備費文事,於戰亂之際興建公安、南陽書院,影響深遠。
至於最後一個藍玉,作為明朝開國四大將領之一的他,戰功自然是極為耀眼的。只是,這個人做人方面比較失敗,最終落得個謀反身亡的結局。雖然這個謀反的罪名有些值得商榷,畢竟朱元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君主,是眾所周知的,但從中也可以看出藍玉為人的失敗之處。
所以,在系統讓李翊挑選出兩個人去掉之後,李翊首先就毫不猶豫的剔除了藍玉。只是,剩下來的四個人,卻讓李翊有些難以抉擇。
當然,只要不是傻子,就不會把李靖除去,他猶豫的是,在陳慶之、楊業和孟珙之中,到底去掉誰。
經過再三斟酌,李翊還是忍痛去掉了楊業。雖然他也很喜歡這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