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業 0851 猶似在夢_頁2
更新:10-21 14:18 作者:衣冠正倫 分類:軍事小說
如今的李泰身份已經不同以往,當年的他為了上位可以制定考成法、坑害同僚博取進步,但是如今的他已經成為一個勢力的首領,這種事情如果再自己擼袖子親自上場,老大的威嚴從何體現?群眾的怨氣怎麼疏導?還要自己發聲收培訓費,養了那麼多虎狼難道只會舔不會叫?
這一道向行台內部發放的教令,就是要告訴文武屬眾們自己所重點關注的是什麼,你們如果想進步,那就得都圍繞這幾個點給我捲起來,別特麼四六不著、不知道在瞎忙什麼!
李泰所提出的這三點,說的更直白一點,勸農就是要努力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勸學就是要用心搞好意識形態建設,勸仕則就是積極的鞏固組織結構和擴大統治階級。
生產力就是一切,對平民小戶如此,對一個勢力和政權同樣如此,生產力如果不能良性有序的發展,再大體量的勢力都要坐吃山空、分崩離析。意識形態不能搞好,人心不齊,隊伍就會不好帶,內耗嚴重。統治階級如果不能有序擴大,凡事都搞小圈子,那自然免不了要脫離群眾、最終淪為***。
有了這三個綱領指點,接下來的行台工作內容自然也就有了規範。像是江陵這裡正在進行的編戶授田和組建鄉社等等,就屬於勸農的範疇。至於勸學,則就需要等待生產力和秩序進一步恢復之後,才能大範圍的在郡縣之間組織建立學舍與進學制度。
勸仕方面,李泰打算在今年年中時分便組織一場面向整個山南道大行台轄區的人才選拔考試,由諸郡縣按照各自在籍人口推舉一定數量的人才到襄陽來,進行統一的考試選拔。
很多人講論科舉,往往著眼於人才的上升途徑被打開,但是從統治者角度而言,人才獲取的多樣性也有利於鞏固其統治。
沒有一個普世的人才選拔制度,宗室豪強互相傾軋,王與馬共天下的門閥制度,無疑都不利於皇權的伸張與政權的穩定。別說東魏西魏的皇帝苦逼,就是高家土生土長的鎮兵皇帝,如果身邊圍著的儘是鎮兵,那也受不了啊!
李泰這個新字頭剛剛建立起來,當然是迫切希望才士絡繹不絕的加入進來。通過州郡推舉的方式既能充實人才儲備庫,同時也能觀察審核地方勢力對於行台統治的服從度如何,並且還能促使這些地方實力派離開鄉里,釋放鄉土資源,可謂有百利而無一害。
科舉、或者說初期的科舉制度,從來也不是什麼階級鬥爭的方式,而是中央權力得以伸張的體現。以前你們這些地方豪強兵強馬壯、有名有望就能做官,但現在別管是什麼名門***,你起碼得入場考一考,讓人看看你是什麼貨色。
南朝的文教水平較之北朝更高,當然不是因為南方人更愛學習,而是社會發展使然。南朝的商業要更加發達一些,諸如建康這麼大的城池,被侯景鬧了一段時間便全城缺糧,就連糧食這種基本的生存和戰略物資都要仰仗市場交易的形式來獲取。
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不識字、不會算數那就等於喪失了獨立生活的可能。當然,南朝的隱戶蔭庇之風較之北朝更加嚴重,也的確是大部分的人都是沒有人身自由的奴婢部曲。
良好的文教基礎也是李泰敢於嘗試推行科舉制度的底氣之一,就算地方上那些
豪強大族懶於響應,也能募取到一些出身貧寒的人才,等到統治隊伍擴大起來,老子照樣千百種方法收拾你!
有了這三道王教的指點,群眾們的智慧也都被激發出來,各種有針對性的進策堆放在李泰的案頭供其挑選採納。
就算當中有許多都是陳腐舊計,但也不乏讓人眼前一亮的思路,尤其是立足南梁鄉土民生環境的視角更是難能可貴,對李泰而言也都頗具啟發性。就算他有大治荊襄的雄心,也要找到真正的民之疾困所在,一些政策細節進行地域性的調整改變,才能做到對症下藥。
就在他徜徉在群眾的智慧海洋中、挑選真正有益的計策之際,湘州方面的戰事也有了新的轉變,王琳請降的消息被梁士彥使人送回江陵,隨此消息一同前來的還有王琳的使者一行。
王琳的使者主要有兩人,一個是其長史名為裴政,另一個便是武將韓劭,其他的則是隨從護衛兩人的兵丁。
當來到江陵城外,看到那乍看非常熟悉但細瞧又依稀不同的城池與出入之眾的時候,裴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