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是他的鐵桿球迷;但是在他死後,世界進入了新媒體時代,獲取信息不再困難,隨便一個新晉籃球迷都能查到張伯倫打下了多少數據,他的場均籃板又是多麼的高不可攀。
而在韋夏的眼裡,他以哈夫利切克的視角審視了張伯倫的大半段職業生涯,在他的眼中,張伯倫就是一類典型的悲劇形象——球員時期飽受批評、不被球迷欣賞、擁有自毀性格的教練殺手,卻碰巧又是史上身體天賦層面上最偉大的籃球運動員。
或許在另一個平行世界,張伯倫會像拉塞爾一樣打球,他會統治 60 年代,然後以無可動搖的數據和無可撼動的冠軍數量,成為貝利那樣的球王。如果張伯倫像拉塞爾一樣打球,他無疑是不可戰勝的,但反過來說,拉塞爾能像張伯倫一樣打球嗎?不可能。
只有張伯倫自己,才能打出那樣的籃球。
這就是張伯倫在 1972 年的爆發,留給人們的一大串聯想,當你回首過去,看見他刷出助攻王,統治得分王,霸占各種榜單,單場 100,場均 50 分——除了一次次地輸給拉塞爾,他也沒在大學、高中拿過任何一個與籃球相關的冠軍。
所以,這真的是「威爾特想不想」的問題嗎?
每個人的心裡,都可以得出自己的答案。
(嘿嘿,我的答案,你們清楚的)測試廣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