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無法無天 第三百九十二章 建立現代化國家體系
慶曆七年是大宋最舒服的一年。
四月份西夏和遼國相繼派來使者,向大宋求和。
其中西夏願意稱臣納貢,遼國則希望再次簽訂和平平等條約。
甚至還小心翼翼地祈求大宋將遼陽府歸還給他們。
但顯然如今的遼國已經沒有資格再與大宋討價還價,他們能穩住內部就不錯了。
因為耶律宗真一敗,最先搞事的就是蒙古草原的蒙兀,東北地區的渤海、女直、室韋等民族,內部動盪不安。
所以大宋嚴詞拒絕了這個要求,並且大聲斥責了遼國的使者,把他們罵得狗血淋頭,卻不敢回嘴。
這一次大宋的諸多臣子們那是揚眉吐氣,反觀遼國使臣,一個個怒意上涌,忍氣吞聲。
不過大宋也沒有繼續落井下石。
析津一戰,大宋抓獲的傷兵、投降的遼人、以及戰場上俘虜的士兵加起來有十餘萬之眾。
對於漢籍遼國士兵,大宋採取了相對寬鬆的政策,將他們編為了地方廂軍。其餘蒙兀、渤海、女直、室韋等部落人,則是編為建設軍團。
由這些廂軍監督,讓這些部落人原地參與幽州建設,參考大宋目前正在進行的大基建政策,四處挖水渠、修道路、墾田地。
而契丹民族的士兵則可以由遼國贖買回去,用金銀銅、戰馬、牛羊、皮毛,一切資源和礦產都可以用來當贖金。
甚至連遼國大將蕭孝穆,也允許他們贖走。
大宋這麼做自然不是為了討好遼人,而是不這麼做遼國就得亡國了。
隨著這次慘敗,整個遼國的根基都被動搖。
由於趙駿陰險的軍備競賽戰略,導致遼國大部分資源和產出都要用在軍費開支上。
每年光要從大宋這個中間商手裡買的硫磺就超過一百多萬斤,鐵器和青銅都要用來製作手榴彈和大炮,國內發展乏善可陳。
他們能夠繼續以武力鎮壓其餘民族部落,除了靠強大的宿衛軍以外,火器的存在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因素。
然而析津一戰,他們不僅丟了遼國南京,同時也丟了遼國東京府,這個火器的重要生產基地。
受地緣影響,從日本買入的硫磺只能在遼陽府卸貨,為了降低陸地成本,自然也就只能選擇原地製造火藥和火器。
結果大宋收復瀋州的時候,直接把遼國的火器製造基地給一鍋端,工匠和原材料全給收繳。
這下遼人就出了大問題。
火藥的生產基地被搗毀,又失去了燕雲和遼陽府,人口、經濟、國力損失慘重,勢必會遭到各民族的反撲。
畢竟遼朝九百餘萬人,契丹民族只占總人口的約八分之一,其他民族占八分之七。
所謂牆倒眾人推,鼓破萬人錘。
如果大宋置之不理,那麼很有可能幾十年後才會出現的金人滅遼的事情,就出現在當下了。
而遼國一滅亡,東北再出現一個由女直、蒙兀、渤海、室韋等人建立的統一政權對於大宋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雖然現在大宋強盛,也對目前北方的經營暫時不感興趣,但並不代表他們需要一個強鄰。
所以幫忙維繫遼國那一戳就破的政權統治,讓他們繼續內耗,處於混亂階段,對大宋來說才是最好的結果。
此時遼國皇帝耶律宗真病重,老太師張儉原本在順州,得知前方噩耗,同樣是一下子病倒。
原本還能活到九十多歲的歲壽恐怕也接近油盡燈枯。
不過張儉畢竟是做了那麼多年太師的人,雖然已經行將就木,可也不難明白宋國的想法,因此向耶律宗真進言。
耶律重元雖然是皇太弟,可政治能力還略微欠缺,所以耶律宗真在病重之下,也是聽從了張儉的意見,讓耶律重元派人向大宋請罪。
果然正如張儉所料。
大宋目前並沒有徹底消滅遼國的心思,於是在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之後,總算是換來了遼國喘息的機會。
宋國答應不再繼續北上進攻,並且俘虜全部可以贖買回去,而且以前簽訂的商業條約依舊算數,除了要求遼國每年進貢幾千匹戰馬,一萬兩白銀以外,倒也沒有其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