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千歲[重生] 第136章 第136章江頭未是風波惡_頁2
到中游,抬高了河床。每年都需要朝廷花費大筆的銀兩,徵用大量河工去清理。
若是清理不及時或是遇大汛,便可能決口或者改,生出水患。
大燕經歷兩朝帝王揮霍,又多有天災人禍,國庫空虛入不敷出,常常是拆了東牆補西牆。先帝又不重視運河治理,不願調撥太多銀兩。拖延到今歲遇大汛,運河再次決口。人、畜,房屋等盡皆損毀,只能大批遷移。
災情報到京中,朝臣關如何救災又起了分歧。以工部和戶部為首,分成了兩派爭執不。
如今工部與戶部的兩位尚書都是新拔擢來的能臣,兩位都是辦事的人,腰杆子挺得直,嘴皮子也一個比一個利索。
工部自然是主張治理運河,運河暢通帶來的好處長足久遠,若是放任運河淤塞,那從前所做的努力豈不是都費了?
工部尚書氣得直跺腳,對戶部尚書毫不客氣地開罵:「運河暢通國民都是百利無一害,今年不治明年不治,越拖越嚴重,日後運河淤塞,沿河百姓遷無可遷,又當如何?」
戶部尚書臉『色』也不好,寸步不讓:「我能不運河有多重要?但國庫沒銀子!安置災民要錢!治理運河也要錢!都找我要錢,但銀子就那麼多,可不得緊要緊的來?!」
兩方人馬在皇極殿吵得不可交,哪方都有自己的理,若不是有人拉,都快要當場打起來。
實今歲遇的天災人禍已算是了,但架不住國庫實在是沒錢,而不論是治理運河是安置災民,都需要大筆的銀兩。
但戶部卻根本拿不出錢來。
殷承玉被吵得頭昏腦漲,只能罷朝再議。
朝之後沒召見想來尋求支持的戶部工部兩位尚書,而是召了謝蘊川入宮議事。
謝蘊川被薛恕領往養心殿去,習慣『性』就想同閒聊幾句,卻發現今日的薛督主似乎格外冷漠,板一張臉瞧起來十分不好處,只會應一兩個字如「嗯」「哦」之類,與從前判若兩人。
懷疑自己不何時得罪了對方,已將薛恕當做了朋友,便也不願兩人之間生出誤會嫌隙,便詢問:「我可是何處惹了督主不快?」
薛恕瞥一:「並未。」
謝蘊川滿頭霧水:「那督主為何?」
「家眷見咱家與謝大人太過熟稔,心裡吃味。」薛恕揣手,微微揚起巴,不緊不慢:「咱家總得避避嫌。」
謝蘊川緩緩張大了嘴。
很想問你一個太監,哪來的家眷?
但這話就太冒犯了,明智地住了嘴,不再試圖搭話。
只是心裡是不琢磨,能瞧見與薛恕來往的人,多半也是宮裡的人。但宮中不是不許結對食?薛恕的家眷能是誰?
一路琢磨,直到見到了皇帝,才打住了心裡頭的猜測,莊重地行禮問安。
殷承玉抬手讓坐,便與說起了今日朝的紛爭。
從長遠來看,謝蘊川也支持治理運河,但入朝觀政之後,也清楚了戶部尚書的難處,嘆息:「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殷承玉並未開口,只將幾本賬冊推到面前:「你再看看這個。」
謝蘊川接過翻看,一開始神『色』尚且輕鬆,但接連看過幾本後,神『色』便凝重起來。
——殷承玉給看得乃是戶部呈遞來的匯總過後的歷年總收支賬簿。國庫收入大頭依靠田賦,次是軍屯,鹽稅等。除此之外,余如商稅等稅收都得可憐。整個大燕國庫的進項大半靠田賦,而偏偏這些年來大燕天災人禍不斷,導致田地減收。更不說有大批官員士紳免除田賦,許多農戶為了免稅將田地掛在官員士紳名,日積月累來,田賦收入亦日漸減。
再看支出一項,軍費與俸祿支出都是大頭,僅僅去歲一年,軍費支出高達三百九十萬兩,俸祿支出高達二百五十三萬兩。但這算是正常支出,謝蘊川瞧最後一項宗室支出,眉頭已經打成結。
光是供養宗室藩王,支出竟已經高達二百一十萬兩之巨!
「可瞧出什麼來了?」殷承玉點了點那些賬簿,問。
「問題太多,難怪戶部尚書在皇極殿差點和工部尚書打起來。」謝蘊川誠實。
這也實在怪不了戶部尚書,國庫出多進,賬目已經『亂』成了一團。若不是看了賬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