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霸王孫策 17、漁鹽之利 一_頁2
更新:08-10 00:10 作者:張良字子房 分類:軍事小說
策便看見了不少的濃煙,還有在濃煙下走來走去的人們。
孫策走到近處,便聽到不少灶戶向崔朋行禮,口中直稱:「崔縣長又來了!」
顯然,崔朋這縣長做的還是比較稱職的。
孫策仔細觀察了一下灶台。
灶台為方形,寬約1.5米、高約0.3米,以磚砌泥糊而成。
灶台上安放一口方形鐵質平底鹽鍋,邊長1米有餘,鍋沿高約0.1米。灶台旁堆滿了木柴,和幾個已經制好的鹽包。
鹽包放在一個大木筐中,孫策打開鹽包,不禁皺了皺眉頭,這種暗黃色充滿了雜質的東西也能叫鹽?
沒有人前來阻擋孫策,是個人都能看明白,孫策顯然比崔朋官大,不然崔大人能向他行禮?而且還是這麼年輕的大官,不少人都在心中暗自揣測著。
「這就是煮好的鹽?」孫策指著鹽包中的東西,向身旁的崔朋問道。
崔朋點點頭,答道:「平常百姓吃的便是這種鹽,不過主公府中的鹽應該是益州來的井鹽!」
孫策思索了片刻,問道:「煮鹽每日產量幾何?」
崔朋不假思索的答道:「若薪柴足夠,每日每鍋可出鹽十斤。」
孫策皺了皺眉,決定將曬鹽法教給灶戶,如此便能擴大產鹽量。產鹽量越大,也就意味著鹽稅越多。
回到海鹽縣城後,孫策便與崔朋,恆階,魯肅,顧雍四人商議曬鹽法。
四人聽後皆是稱奇。
第二日,海灘邊就出現了大量的鹽田,這便是孫策帶領諸人正在試驗。
鹽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蒸發池,一部分是結晶池。
先將海水引入蒸發池,經日曬蒸發水分到一定程度時,再倒入結晶池,繼續日曬,海水就會成為食鹽的飽和溶液,再曬就會逐漸析出食鹽來。這得到的晶體就是我們常見的粗鹽。
果不其然,才過了三天,鹽田裡就曬出了一片片白花花的粗鹽。
看到這一幕,整個海灘上,所有的灶戶都了。
他們再也不用辛辛苦苦的每日起早貪黑去砍柴了,再也不用費盡千辛萬苦,卻只能得到極少的鹽。
所有的灶戶都記住了這個人,這個改變他們命運的人,他就是孫策。
(二更,求收藏!)
本書首發來自,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