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四世三公 第三零九章 規劃發展_頁2

更新:08-01 06:48 作者:120笑話 分類:軍事小說

   郭嘉對於渤海郡的情況,早就了解了十之七八,自是信手拈來,直接說道:「主公,渤海郡的賦稅是十五稅二。」

    漢初的時候,劉邦定下十五稅一的政策,也就是說十五斤米就要上繳一斤作為賦稅。而到了文景之時,更是寬鬆,改為三十稅一。如此低的賦稅,百姓們種田自然是幹勁十足,種的多,上繳的少,百姓自己的就多,因此,也鑄就了「文景之治」的昌盛。然而,到了漢武帝之時,由於長期對匈奴用兵,國庫開始空虛,漢武帝又改為十五稅一的政策,若非漢武帝後期劉徹自知窮兵黷武,及時改過,估計又是一次農民起義了。

    到了後期,大部分的田地都到了世家大族的手中,他們當然希望賦稅越低越好,他們就能賺的更多。

    而王莽篡漢,劉秀光武中興之後,國庫空虛,劉秀將賦稅改為十稅一,這還了得。要知道,田地大部分在世家大族手中,他們怎麼可能忍受這麼高的賦稅。因此,聯合給劉秀施壓,劉秀能夠建立東漢政權,靠的就是這些世家大族,劉秀不得不改回三十稅一的政策。

    等到了東漢末,桓、靈二帝之時,政局動盪,外戚專權,宦官專權,再加上對西羌持續數十年的戰爭,花費巨大,徭役兵役繁重,朝廷不得不提高賦稅,將之提升到十五稅一。然而,國庫還是得不到補充,因此,繼續提升賦稅,改為十五稅二。可以說,各種矛盾的出現,加之賦稅的提高,黃巾起義是必然的結果。當然,有的官員為了討好朝廷,將地方的賦稅提高到十稅二三,或者十稅五的情況都有。這樣高的賦稅,百姓如何能夠生存下去?

    渤海郡的賦稅是十五稅二,冀州糧食種的多,百姓倒也不會不滿。

    袁常聽了郭嘉的話之後,想了想,直接說道:「軍師,將十五稅二改為三十稅一。這個消息要宣傳到每一個百姓手中,不能讓地方官員隱瞞,一經發現,立斬無赦。」

    「主公,俺就不明白了,這樣百姓不是更不願意當兵了?」


    典韋摸著腦袋,很是疑惑的問到。當然,在場的除了郭嘉之外,大多數人都不是很明白,蔡邕,也是似懂非懂,明白一點,卻不是完全明白。

    袁常也沒有隱瞞,很乾脆的解釋到:「百姓都是一群純樸的人群,誰對他們不好,他們或許過一段時間就忘了。但是,誰對他們好,他們會記得一輩子,百姓們的要求不多,貪而不知足的反而是大部分的官員。如今他們的賦稅是十五稅二,給他們降低賦稅,改成三十稅一,他們就會覺得本太守是好人,更願意讓家中的男兒參軍入伍,報答本太守的恩情。雖然說有些利用了百姓們的善良,但是,卻不得不如此做法。若是渤海郡失去,成為其他勢力的領地,百姓也不會有如此低的賦稅。簡單的說,我們雙方是互惠互利。」

    眾人聞言恍然,這一點蔡邕自然是明白,不過,袁常這樣做法顯然還有其他道理。

    果然,只聽袁常繼續說道:「還有一點,當大家都在為生活而忙碌的時候,肯定不會有其他念頭,命都保不住,更何談其他?但是,當他們能夠吃得飽、穿得暖,就開始有更多的想法了。例如商人,他們賺的錢很多了,可以用錢去買官,當個小官,或者花錢給自己的子孫學習,將來出仕,也能光宗耀祖。百姓們也一樣,家裡已經有那麼多的糧食,不再為糧食擔憂,也就不需要更多的人力。那麼,他們還會願意自己家中男兒一輩子種田嗎?顯然不願意,他們這個年紀去讀書很難,所以,他們就會讓自己家中男兒去當兵,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當個將軍,也能光宗耀祖。基於以上的原因,只要賦稅降低,應徵入伍的壯丁肯定會更多。」

    聽了袁常如此詳細的解釋,眾人頓時茅塞頓開,原來是這樣的原因。蔡邕也是心中感嘆,袁常的年紀不過十六,卻能想到這麼多,果然是後生可畏。

    只見郭嘉站出來,一本正經的說道:「主公如此仁義,福澤百姓,此令就由主公親自書寫,將之傳布渤海十九縣,讓渤海的百姓知道主公威名。」

    袁常神色一滯,瞪了瞪郭嘉。

    郭嘉這傢伙顯然是想看袁常出醜,如今的書寫字體是隸書,繁複無比。而袁常前世寫的都是漢字簡體,是楷書簡化而來。而楷書,更是隸書簡化而來,由此可知,袁常的字跡不堪入目。卻說袁常從未在他人面前展示過自己的字跡,郭嘉又怎麼會知道袁常的字很糟糕呢?

    別忘



  
相關:    生生不滅  網遊之菜鳥很瘋狂  帶着農場混異界  仙都  穿越者縱橫動漫世界  
下面更火
搜"三國之四世三公"
360搜"三國之四世三公"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