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4趕山狩獵 第206章 :所有人都在忙碌
換孝服的時候,余秋堂只換了半截孝。
他是侄子,只需要做到這點就行。
但余春杏因為頂著喊天重任,所以要全身重孝,並且還要將整個鞋子全部用白布包裹起來。
至於兩個小孩子,屬於比較遠的親戚,則是每個人戴個小白帽子就行。
這樣的規矩看起來繁瑣,但也有好處,裡面幾百人熙熙攘攘,只要看下孝,就能立刻分辨出和死者的關係親疏。
余秋堂記得小時候參加白事,有時候因為他的孝比較小,關係比較遠,享受不到一些「福利「,心裡還倍覺失落。
純屬幼稚。
換好衣服,這時候余秋原恰好過來,便跟著一起在裡面轉悠。
今天是人死亡的第三天,也是白事最為「熱鬧」,也是最繁瑣的一日。
按照流程,今日白天要「喝湯」,下午要「過橋」,傍晚還要走奈何橋,凌晨要家祭,天不亮要埋人。
等到明日天大亮,關於死人的部份,其實已經結束,剩下都是活人待客。
喝湯,就是吃絡面,和紅事一樣。
過橋就是吃流水席,設定的七十二橋,今日會過一部分,明日再過一部分。
奈何橋就是架子車首尾相連的橋樑,要組織所有來賓走三遍。
多的也有走七遍,但因為時間太久,一般不採用。
家祭則是最為持久,也是整個葬禮最為重要,繁瑣的環節。
需要所有人跪在在靈堂前,前面放著紙山,紙人紙馬,左右各兩個陰陽。
陰陽會寫好祭文,以非常悠揚高亢的聲調,一代代讀過去。
每讀到一代人,這代人就會上前跪在棺材前,點紙燒香。
而喊天的人,則會帶著孝女們哭泣。
前面跪著的孝子則需要磕頭感謝。
往往一場家祭下來,不說後面跪著的人腿幾乎要殘廢,前面磕頭的人,往往腦袋能磕出個大包,皮都能蹭沒。
家裡兒子多的,還能換著來,若是少,就需要從頭到尾一直磕,也是非常辛苦。
所以那個時代,人們在意兒子,也不全是勞動力豐富的緣故,很多歷史遺留下來的風俗,對男女進行刻板的分工。
誰也無法在父母的死亡上搞得烏煙瘴氣。
家祭流程時間長短,主要看親戚多少,遇見多的,甚至要四五個小時。
一般次序為,妻子,兒子,女兒,兒媳,孫子,侄子,女婿,外孫,外甥等
這樣以此類推,有著明顯的親近關係。
從家祭人員次序上,就能看出這個時代對於親疏地位的尺度。
女婿在這邊,是很遠的關係,甚至還在侄子之外。
也正因為如此,這邊的女婿和丈母娘家,關係分的很開。
這種狀況在後世得到改善,也不是什麼特殊原因,純粹是家裡孩子都很少。
任何封建不封建的關係,從來都不是靠人為意識能打破。
因為一種關係的形成,背後其實是利益分配。
只有等到這種分配關係,已經不能適應更多人的利益,即使沒有人說,人們會自然選擇新的模式。
余秋堂來到靈堂,現在還沒到將棺材抬出去的時候,暫時依然放在西廂房裡。
余秋堂想進去點個紙。
卻被余秋原一把拉住,示意他小心點。
他不明情由,進去後發現小姑旁邊,一個五十歲左右的女人,正一臉僵滯的跪著。
這是大姑。
大姑的模樣其實是所有姑姑里最好看的,余秋堂見過她六十多歲拍的照片,好看的像港台明星一樣。
但此刻,這位漂亮的女人,看到余秋堂進來,眼神沒有任何波動,就仿